那24家考核不合格的環評機構,究竟出了什么問題?
2018-04-19
日前,山東首次公布了年度環評機構環評文件考核情況。2017年度,共有165家環評機構在山東開展工作,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對環評文件質量較差的環評機構累計處理46家次。24家環評機構被評年度考核不合格,其中5家環評文件多次被判定為年度一票否決。
省環保廳環評處主要負責人稱,2017年,在魯開展工作的環評機構共165家,全省共審批環評文件21468件。按照《考核辦法》中規定的評分程序,從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省、市、縣三級環保部門對各自審批的環評文件質量逐件考核,省級環保部門組織了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考核結果劃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個等次,80分以上為優秀,66-79分為良好,60-65分為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每季度考核結果均在“山東環境”網站上公開。
據了解,年度考核不合格的24家機構主要存在以下6大類重大原則性問題,根據《考核辦法》,被判定為年度考核一票否決:
一是建設項目工程分析出現重大失誤,即項目組成不清或主要工程組成遺漏或工藝失實,或項目污染源強、物料平衡、水平衡嚴重有誤,或項目主要污染源、特征污染物遺漏等;
二是偽造、更改監測數據或引用的現狀監測數據錯誤;
三是主要環境保護目標或主要評價因子遺漏;
四是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等級或環境標準適用錯誤;
五是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方法錯誤或參數確定不當,導致預測結果不正確、不客觀;
六是主要環境保護措施缺失。
除以上重大原則性問題外,部分不合格環評文件還存在5類突出問題:
一是環境制約因素未識別或分析不足導致項目選址可行性需重新論證;
二是環境影響識別、評價重點確定存在較大疏漏;
三是搬遷、技改、擴建項目污染源強應監測但未進行監測,而以其他方式確定的源強不準確或依據不充分;
四是項目產業政策、選址選線和規劃符合性分析有誤,不足以支持評價結論;
五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不全面、編制質量差、達不到相關技術要求,不足以支持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等。
目前,2018年度第一季度環評機構環評文件質量考核匯總工作已經開展,考核結果將及時向社會公開。下一步,各級環保部門將繼續加強環評文件質量考核,及時查處編制質量差的環評機構,省環保廳每季度繼續向社會公布環評機構環評文件質量考核結果,倒逼環評機構履行法定義務和社會責任。對于編制環評文件質量差、時間長,影響重大工程項目進展的環評機構,移出省政府中介機構服務超市,情況嚴重的報告生態環境部將吊銷其資質證書;對服務好、效率高、質量優的環評機構通報表揚。探索推動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協會等社會組織,加強對環評機構和從業人員的行業自律管理。
在人們環保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下,山東省的做法算不得特例。近幾年,政府對環保的態度愈發堅決,力度也越來越大。環評作為我國一項重要的環境管理制度,在環境保護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環保部門對環評機構的監管力度只會增強,不會減弱。
那么,不管是出于對生態環境的負責,還是出于對自身發展著想,環評機構都有必要在質量控制上下一番功夫。
然而,環評工作的繁雜性眾所周知,報告的編寫過程更有可能遭遇各種問題,以至舛訛百出。
如何把控報告編寫質量,同時提高工作效率?
這是目前環評機構不得不直面的問題。被公布考核不合格的環評機構,尤其需要反思。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是環評師的個人能力所致嗎?還是人員的態度問題?或是業務量太大,無法兼顧質量?又或是陌生人冒用名義,壞了自家的名聲?
我想這些問題歸根結底,是有可能的,還是機構的管理模式不再貼合當下的時勢。以至于項目多到千頭萬緒,報告質量難以保證,被人冒用而不自知。這個時候,你就必要配備一套“清寧環評項目管理系統”,為自己的公司換一種管理模式。
該系統可以幫環評機構把一下問題“一網打盡”:
質量控制體系難以有效執行
人工管理效率低下
人工管理資料復用不方便
人工管理不易追責
項目風險判定隨意性
環評項目存檔不規范
審核意見落實情況難以監督
不能隨時了解環評師業績
主持人專業類別與項目所屬類別不相符
不能及時掌握經營狀況
市場開發導向不明
公司名義被冒用